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及解决方案

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1)德育以课堂说教为主,渠道单一,实效性差。

2)企业、家庭、社会参与德育协同度低,主动性差。

3)德育内容空洞陈旧,亲和力不强,针对性差。

解决教学问题的方

1)构建三个课堂融通德育文化活动实践,提升德育实效

第一课堂规范思想,文化育人。牌坊文化、沱灌精神等地方优秀文化的德育元素纳入德育课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亲近学生,文化浸润,实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文化育人效果。第二课堂培养兴趣,活动育人。用好心理测评与职业测评结果,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正确规划职业发展,积极参与诵唱、舞龙、研学、武术等活动,在活动中体验成功,增强自信。第三课堂德技并修,实践育人。与景区、社区、企业共建校外实践基地,融入地方文化和企业文化,通过徒步研学、劳动实践、顶岗实习等实践,培养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尽职尽责的职业精神和诚信友善、奉献互助的高尚品质,德技并修、知行合一。

2)建设“校企家社”德育共同体,打造德育生态链,形成德育合力

一是建立协同育人机制。“校企家社”共同组建德育工作委员会,共同制定管理制度,共同制定实施方案,凝聚数十个单位及百位校外德育辅导员,形成强大德育合力。二是完善德育工作保障。“校企家社”通过共同开发德育课程,共同参与基地建设,共同营造文化氛围,共同实施德育方案,夯实坚强德育保障,构筑强大条件支撑。三是改进德育评价方法。“校企家社”通过共同建立德育信息化平台,改进德育评价方法,实现德育表现精准画像,及时反馈,快速干预。

3)渗透地方优秀文化,强化浓郁乡土味,增进德育亲和力

增进化认同。引入古牌坊、沱灌、土陶、夏布、舞龙等地方优秀文化,开发《阳光城关》《芬芳的土地》等具有浓郁乡土味道的系列读本用于第一课堂,增强学生认同感,提升德育亲和力。增强活动体验。组织学生参加舞龙、诵唱、牌坊文化讲解、环古宇湖研学、祭拜孔子、拜谒历史名人故居等具有浓郁特色的德育活动,邀请非遗传人讲述具有悠久历史的土陶、夏布等隆昌特产的起源和制造工艺,增强学生亲近感,提升德育亲和力。实践促进内化。依托本地企业隆城土陶厂、夏布公司建成的土陶烧制、夏布制造校外实践基地,让学生亲身参与具有百年历史的土陶烧制及具有千年传承的夏布制造过程。通过老工匠的言传身教,使学生深切体会工艺传承背后蕴含的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发学生自豪感,增进德育亲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