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与特点
1.理论应用创新:积极心理学在县域中职德育本土化运用
探索积极心理学在县域中职德育工作中的本土化路径,使德育渠道、德育内容、德育方法适合县域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响应新时期国家提出的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指导思想,借鉴积极心理学开展德育。理念更新助力德育入脑入心。以积极心理学的积极情绪体验理论、积极人格特质理论等理念引导教师、企业、家长、社会等德育主体深入了解学生心理特征与个性需求,为中职德育带来了新视角。活动唤醒学生自我教育。根据测评结果有针对性地开展社团、研学、诵读、阳光大课间、劳动教育、志愿服务等德育活动。职业规划增强职业认同。定期进行职业兴趣测试、职业价值观测验等,针对评测结果修正学生思想,增强学生职业认同感。
2.德育载体创新:地方优秀文化渗透贯穿三个课堂
融入地方文化:把地方优秀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出版德育读本《阳光城关》《芬芳的土地》,将“中国石牌坊之乡”文化、“隆昌沱灌”精神和非遗文化等融入课程建设和德育活动。融入核心价值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与地方文化教育有机结合,推动县域优秀文化渗透贯穿三个课堂。融入多元教学模式:采用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让德育由思想理念走向生活实践,由学校主导走向多方协同。
3.德育模式创新:建立“校企家社”协同育人的德育模式
全面贯彻习总书记“立德树人”的重要指示,融入地方优秀文化,构建具有“乡土气息、地方特色、职业特点”的“校企家社”协同育人的县域中职德育模式。宏观上,将“校企家社”德育理念写入学校章程,纳入发展规划,建立全员参与的德育生态链。中观上,重构“校企家社”德育课程体系,开发特色课程资源,采用多元教学模式实现文化育人润品性、活动育人强素养、实践育人铸匠心。微观上,借鉴积极心理学理论,构建学生心理评测体系及评测模型,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形成动态心理监测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