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做法与经验成果

 

(一)构建“三个课堂”,融通德育文化、活动与实践,提升德育实效,破解德育以课堂说教为主、渠道单一、实效性差问题

第一课堂规范思想,文化育人。一是课程特色鲜明。挖掘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文化育人内涵,研究课程教学设计与德育契合点,提升学生文化素养、专业技能。建设线上德育教学资源《健康心理,阳光心态》《提升职业素养》等7门课程152学时。二是课堂教学生动语文课堂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熏陶,引入“忠孝德廉仁善”为精神内核的“中国石牌坊之乡”传统文化;胸怀祖国、乐于奉献的“毛主席视察隆昌气矿纪念馆”红色文化自力更生、精益求精的“隆昌沱灌”工匠精神。三是课程亲近自然。出版《阳光城关》《芬芳的土地》等6套读本,纳入课程教学,录制文化微课,丰富德育资源。实现“文化认同、思想提升”的目标。

第二课堂培养兴趣,活动育人。学校主导:根据地方特色及学生心理测评结果,融入积极心理学,针对性开展社团、诵唱、研学、舞龙等系列活动。校企共筑:邀数十位地方企业工匠到校交流,指导实习,为学生讲解企业文化、生产流程,诠释工匠精神。家校共育:合作共建研学、劳动实践基地,将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工匠精神融入学生徒步旅行、观摩聆听、拜谒孔子等活动中。实现“阳光自信、愿学乐学”的目标。

第三课堂提升自信,实践育人。进企业:组织参观学习、主题讲座、流动课堂等活动,提高职业素养。进社区:组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礼仪服务,提升社会责任感。进生活:组织劳动实践、内务展示,培养坚定乐观态度。实现“德技并修,知行合一”的目标。

图片1.png

(二)建设“校企家社”德育共同体,打造德育生态链,形成德育合力,解决家庭、社会、企业参与德育协同度低,主动性差的问题

建立协同育人机制。按照网格化管理理念,强化“组织、政策、教学、条件”四要素保障。是组织保障:组建德育工作委员会、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家长委员会、中职生积极心理学研究室,形成组织保障体系。二是政策保障:协同多方力量,建立《家长委员会章程》《校企合作领导小组工作制度》等管理制度,制定年度德育计划,确立年度实施与评价方案,形成政策保障体系。三是教学保障:将提升学生自信心纳入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四位一体”的具有地方文化特色课程,将文化育人理念贯穿课程资源的设计与实施,形成教学保障体系。四是条件保障:建成27个学生社团活动室、52个校内实训基地、22个校外实训基地、5个社会研学实践基地,数十个社会单位参与其中,30余家企业倾力支持学校办学,聘请四川工匠等行业能手、社会名人、技能大师兼任德育辅导员。

打造德育共同体。形成德育生态链,实现协同管理、互助育人的机制。成立德育工作委员会:校长任组长,企业、家庭、社会代表为成员的工作小组,设置中职生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成立教学指导委员会:将德育理念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协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制定《校企合作及学生校外实习管理制度》,组织校企交流学习。成立家长委员会:完善家校合作育人实施方案,创建全国“家校共育”数字化试点校。成立校外研学实践委员会:与隆昌古宇湖景区委员会、三古文旅公司等单位签订《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合作协议》,建成古宇湖、石牌坊和毛泽东视察隆昌气矿纪念馆等研学基地。

健全评价激励机制。借鉴积极心理学理论,“校企家社”共同构建评价体系,研究中职生积极心理品质,定期心理测评,挖掘学生潜能,了解学生心理状态,扫除监管盲区,及时反馈,快速干预,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向善向上、健康成长。建立个性化评价激励机制,提升学生自信心。

图片3.png

 (三)渗透地方优秀文化,强化浓郁乡土味,增进德育亲和力,解决德育内容空洞陈旧、亲和力不强、针对性差的问题

增进文化认同:“中国石牌坊之乡”是经国家文化部备案,中国乡土艺术学会命名的美称。牌坊分布规模之大,类型之全可谓全国第一。隆昌沱灌,全称沱江石盘滩提水灌溉工程,是全国第二大水轮泵提灌工程,又被称为“隆昌红旗渠”,是先辈们历经千难万险为老百姓开凿的“生命之渠”,其蕴含的意义深远。学校引入地方优秀文化,出版《阳光城关》《芬芳的土地》等具有浓郁乡土味的德育读本用于第一课堂,作为特色德育资源丰富德育内容。

增强活动体验:组织学生参加舞龙、诵唱、志愿服务、环湖研学、祭拜孔子等活动,邀请非遗传人讲述土陶、夏布等隆昌特产的起源和制造工艺,挖掘并应用家乡的、身边的德育元素,在活动中体会地方优秀文化的魅力,培养“爱国、爱乡、爱家”的情怀,提升德育亲和力。

促进实践内化:依托在本地企业的校外实践基地,让学生亲身体验百年土陶、千年夏布的制造过程,老工匠们言传身教让学生深切体会工艺传承背后蕴含的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通过实践,使学生成为文化传承的一份子,实现“芝兰入室久而自香”的德育效果。

图片4.png